(3月23日)
第62个 世界气象日

3月23日,在第62个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,中国气象局公布“2021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”评选结果,涉及天气预报、气候预测、数值预报、全球观测、空间天气、公共气象服务等领域的10个项目获选。
此举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,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,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▼ 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并投入应用
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并投入应用:形成8颗卫星组网运行的全球观测体系,风三E星弥补了极轨卫星晨昏轨道观测国际空白,风四B星实现静止卫星逐分钟250米分辨率观测,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保障、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▼ 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投入业务运行
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投入业务运行:产品包含204个变量,填补了我国在全球大气再分析领域的空白,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国外的依赖。服务用户超过300个,涵盖气象、教育、水文、农业科学、地球科学、环境与安全等多个行业。

▼ 全国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投入业务运行
全国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投入业务运行:日更新数据40TB,数据总规模达60PB,访问效率达秒级,为全国气象业务实时提供高并发、高可靠、高时效、高扩展性的数据、算力和算法服务,运行效率提升2倍以上。

▼ 中国全球天气数值预报模式(3.2版)和气候数值预报模式(3.0版)正式投入业务运行
中国全球天气数值预报模式(3.2版)和气候数值预报模式(3.0版)正式投入业务运行:全球天气模式可用预报天数稳定达7.8天,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,首次建立全球海域热带气旋的数值预报业务;气候预测整体性能达国际同类预测模式先进水平。

▼ 智慧冬奥业务服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
智慧冬奥业务服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:建成覆盖冬奥会核心区域“百米级、分钟级”天气预报体系,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“10分钟更新、100米网格,0-24小时”数字天气预报。中英文双语冬奥智慧气象APP、冬奥公众气象网站受到广泛好评。

▼ 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全面建成
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全面建成: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产品体系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,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;实现天气预报从定性到定量、主观到智能、站点到格点的预报变革。暴雨预警准确率比2020年提高7%,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40分钟。

▼ 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区域中心(北京)业务运行
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区域中心(北京)业务运行:获世界气象组织首批认证,作为业务化运行典范。建立了服务3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,培训区域内国家和地区900多人。

2021年12月17日,世界气象组织(WMO)全球综合观测系统(WIGOS)区域中心(北京)揭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举行。
▼ 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
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:新建和完善60个高精度观测站,可观测二氧化碳、甲烷等7类温室气体,每年发布《中国温室气体公报》,为我国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开展碳排放监测提供有力支撑。

青海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。
▼ “中国天气”全媒体公众气象服务传播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
“中国天气”全媒体公众气象服务传播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:气象媒体服务用户数量创新高,年度总浏览量超240亿,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2.8分。联合广播电视总局实现预警信息对接应急广播大喇叭10.8万套,面向基层的预警发布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
▼ 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
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:构建了独立自主的空间天气业务体系,空间天气台正式发布24种产品,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预报准确率整体与国际水平相当。中俄联合体全球空间天气中心被认定为第四个全球空间天气中心。

来源:中国气象局